观点

乱世中的美神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少年时读李清照的《声声慢》,有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脑海中涌现的总是安逸寂寞的贵族女性,于花间、春尽、离别作凝眉状。而今读了梁衡《乱世中的美神》,不觉热血贲张,对奇女子李清照产生了深切的理解。

    李清照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的官宦之家。父亲李格非是苏东坡的弟子,母亲是善诗词的名门闺秀。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使李清照视界开阔,气质高贵。而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我们现在无从知道李清照的相貌,但从词中可以想见她的风采。

    [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眼波才动被人猜。(宝鸭:发型)

    [点绛唇]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饱览诗书,笔走龙蛇,少女李清照享受着娇宠和才气纺织的美丽光环。

    当李清照满载着闺中少女所能得到的一切幸福,步入爱河时,她的美好人生又更上层楼,为我们留下了一部爱情经典。她的爱情起步甚高,夫婿赵明诚是一位翩翩少年,门当户对,两人又是文学知己,情投意合。更难得的是他们二人除一般文人诗词琴棋的雅兴外,还有更相投的事业结合点——金石研究。在不准自由恋爱、要靠媒妁之言、父母之意的封建时代,这样的爱情可谓是金风玉露,天赐良缘了。爱情的甜美经李清照的深情妙笔,成为传颂千年的精神财富。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一剪梅]红藕香殘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娇嗔自信,情深意浓,甜蜜的爱情生活,滋养着她绰约的风姿和旺盛的艺术创造力。

    [醉花阴·重阳]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是赵明诚外出时,李清照寄给他的一首相思词。赵明诚收到这首词后,深受感动,闭门三天,得词50首,将李词杂于其间,请友人评点,不料友人说只有三句最好:“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赵自叹不如。可以想见他们夫妻二人是怎样在相互爱慕中享受着琴瑟相和的甜蜜,这也令后世一切有才有貌却得不到相应质量爱情的男女感到一丝悲凉。

    但上天发现了李清照更博大的艺术才华,如果只让她轻松地写一点闺怨闲愁,中国文学史将会从她的身边白白走过。于是宇宙爆炸,时空激荡,国难家愁,人格考验,一时间推到了李清照面前。

    金人一锤砸烂了汴京的琼楼玉苑,掠走了徽、钦二帝,赵宋王朝匆匆南逃,开始了屈辱的一页。赵明诚任建康知府时,城里发生叛乱,赵身为长官不指挥戡乱,却偷偷用绳子缒城逃走。事后,他被朝廷撤职。李清照为丈夫临阵脱逃而羞愧,逃亡途中,她面对浩浩乌江,吟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赵明诚听着这一字一句的金石之声,面有愧色。第二年急病而亡。

    人不能没有爱,感情丰富的女诗人更不能没有爱,正当她的诗词艺术在爱的浇灌下茁壮成长时,上帝却无情地斩断了她的爱河。李清照后半生的磨难就此开始了。

    赵明诚死后,李清照行无定所,身心憔悴,后来嫁给了一个叫张汝舟的人。张汝舟觊觎李清照身边尚存的文物,在他看来,你既嫁我,你的身体连同你的一切都归我所有,为我支配,你还会有什么独立的追求?两人先是在文物支配权上闹矛盾,渐渐发现志向情趣大异,真正是同床异梦。曾经沧海难为水,心存高洁不低头。李清照视人格比生命更珍贵,便决定与他分手。但在封建社会女人要离婚谈何容易。无奈之下,李清照走上了一条鱼死网破之路。

    原来,张汝舟曾向李清照吹嘘自己科举考试作弊之事。李清照知道,只有将张汝舟告倒治罪,才能逃脱这张罗网。依宋朝法律,女人告丈夫,无论对错,都要坐牢两年。李清照在给友人的信中说:“猥以桑榆之晚景,配兹驵侩之下材”。她一旦看穿对方的灵魂,宁可坐牢下狱也不肯与之为伴。这场官司的结果是张汝舟被发配到柳州,李清照也随之入狱。由于李清照的诗名在外,很多人关注此事,她只坐了9天牢便被释放了。在宋代,一个女人的再婚又离婚,势必引起社会舆论的极大歧视。许多记载李清照的史书都是一面肯定她的才华,同时又责以“不终晚节”。李清照以柔弱之身坚持独立的人格,坚持高质量的爱情,她以两个月的时间快刀斩乱麻,甩掉了不堪忍受的婚姻,全身心地投入到《金石录》的编写中。

    1129年9月,金兵南犯,李清照带着沉重的书籍文物开始逃亡。她追随着皇上逃亡的路线,一个孤寡妇人,自己雇船、求人、投亲靠友,带着她和赵明诚一生搜集的书籍文物,苦苦地坚持着。她在当年11月流浪到衢州,第二年3月又到越州。这期间,她寄存在洪州的两万卷书、两千卷金石拓片又被南侵的金兵焚掠一空。而到越州时随身带着的五大箱文物又被贼人破墙盗走。1130年11月,皇上看到身后跟随的人太多不利逃跑,下令遣散百官。李清照望着龙旗龙舟消失在茫茫大海中,更感到无限的失望。

    1134年,金人又一次南侵,赵构又弃都再逃。李清照第二次流亡到了金华。国运维艰,愁压心头。有人请她去游附近的双溪名胜,她长叹一声,无心出游: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国家支离破碎,到处物是人非,李清照这时的愁早已不是“一种相思,两处闲愁”的家愁、情愁,而是《诗经》的《离黍》之愁,是辛弃疾“而今识尽愁滋味”的愁,是国家民族的大愁。

    感情生活的痛苦和对国家民族的忧心,已将李清照推入深深的苦海,她像一叶孤舟在风雨中无助地飘摇。而这还不算最伤最痛,最孤最寒。除了遭遇国难、情愁,她连实现一个普通人的价值都很难。渐入暮年的李清照没有孩子,守着孤清的小院,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国事已难问,家事怕再提,只有秋风扫着黄叶在门前盘旋。她有一孙姓朋友,带着10岁的小女来访。李清照见孩子聪颖可爱,对她说:我愿将平生所学相授。不料这小女孩脱口说道:“才藻非女子事也。”童言无忌,原来在这个社会上有才情的女子是真正多余啊。李清照收集的文物汗牛充栋,她学富五车,词动京华,到头来却落得报国无门,情无所托,学无所传,这真是人间最深的孤独啊!她行走在杭州深秋的落叶黄花中,吟出了这首浓缩了她一生痛楚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它,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李清照的悲剧就在于作为女人,她生活在封建社会的底层,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她又处在社会思想的制高点,她看到了许多别人看不到的事情,追求着许多别人不追求的境界,这就难免有孤独的悲哀。她以平民之身,思公卿之责,念国家大事;以女人之身,求人格平等,爱情之尊。无论对待政事、学业还是爱情、婚姻,她决不随波,决不凑合。李清照骨子里所追求的是一种人格上的超群脱俗,这就难免象屈原一样“众人皆醉我独醒”,难免有超现实的理想化的悲哀。

    李清照凭着极高的艺术天赋,将这漫天愁绪又抽丝剥茧般地进行了细细地纺织,化愁为美,创造了让人们永远回味无穷的词作珍品。李词的特殊魅力就在于它一如作者的人品,于艾怨缠绵之中有执著坚韧的阳刚之气,虽为说愁,实为写真情大志,所以才耐得人百年千年地读下去。她一生的故事和心底的愁怨就转化为凄清的悲剧之美,永远悬在历史的星空。当我们偶然回望千年的风雨,总能看见那个立于秋风黄花中的寻寻觅觅的美神。   

浏览过本文章的用户还浏览过
热门排行
  • 一周
  • 一月

热门话题

Google    Kreditech    PayPal    Kickstarter    苹果    Birchbox    Hexoskin    iOS    Expedia    Braintree   
axx');?>
编辑推荐